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云南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党外知识分子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新媒体等多种方式热切关注全会动态、研读全会公报,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并展开积极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要把全会精神学深学透、落地落实,化作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守正创新、奋发进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云南特职院智慧和力量。
知联会会长、特教系教师 张靖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将认真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立足岗位,积极担当作为,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聚焦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不断提升学生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素质和本领。
知联会副会长、心理学老师 罗宝艳
作为党外知识分子,在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我深感振奋,仿佛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这次会议不仅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目标。
全会绘就的宏伟蓝图既明晰又具体,目标直指2029年改革的圆满竣工,2035年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辉煌里程碑,直至本世纪中叶,一个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一连串的时间节点,不仅凸显了党的坚定意志,更彰显了国家的强大实力,激发起我们对于未来无限可能的无限憧憬。
全会对十五个关键领域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战略部署,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到体制机制的完善,从应对国内外复杂局势的策略到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的举措,一切都在详尽的规划之中。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的目标明确,路径清晰,只要我们心如磐石,紧随党的引领,任何挑战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我坚信,只要我们每一位知识分子的专业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己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定将照进现实。我将以加倍的热情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投身于这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为实现这一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知联会秘书长、特教系教师 苟天浩
二十届三中全会中提到:“我们将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动态调整高校学科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我们必须根据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按照各自专业特点优势,顺应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积极推进专业提质培优,主动调整课程标准来适应行业新的发展需求。
知联会理事、艺术系教师 张向阳
作为高职教师,我深入领会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我们工作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以下是我对会议精神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全会强调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让我深受启发。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我深知职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重要性。全会提出推进职业教育改革的决策,无疑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成为有用之才。
其次,全会对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要求也让我深有感触。作为教师,我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师德师风的建设,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此外,全会还强调了职业教育公平和质量的议题。这让我意识到,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和差异,努力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资源。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最后,我认为二十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对于我们高职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它让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和希望,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知联会会员、艺术系教师 来维志
深刻领会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实质,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学校卓越发展的根本动力,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以“服务云南、服务西部”为宗旨,着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努力为云南新发展阶段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需求牵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坚持“以服务为中心,就业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想,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布点和培养规模,培育发展新兴交叉专业,推动专业建设标准和条件提升改善,适应企业技术迭代发展,加大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广泛开展订单培养和联合培养,逐步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新局面。